在郫都老城区景德二巷
有一家不起眼的冰粉店
每到初夏开门营业时
老顾客们便会奔走相告
“魏记冰粉开门了,夏天来了!”
这家小店
承载了郫都人25年的夏日记忆
也见证了老板娘魏成芳从谋生到坚守
从传统到创新的创业历程
从谋生到热爱:一碗冰粉的起点
2000年6月15日,是魏成芳永远记得的日子。那年,因丈夫生意失败,全家从外乡来到郫都。为了生计,这位“不会做饭”的农村妇女盯上了街边的冰粉摊。“看到别人卖得轻松,我也想试试。”她腼腆地回忆道。
起初,她连制作冰粉都要请师傅教,摆摊时更是羞于吆喝,只能雇人帮忙。但生活的压力让她很快抛下顾虑——开业第一天,她卖出了80碗冰粉,收入80元;第二天,200多碗;随后生意节节攀升。
“真的累,脚痛到不敢沾地。”魏成芳描述早年艰辛时,眼眶微红。每天清晨6点出摊,忙到深夜,没有午休,收工后双腿肿胀如针刺。但为了养家和供孩子读书,她咬牙坚持。手工搓冰粉、熬红糖、调醪糟,每一道工序都亲力亲为。渐渐地,魏记冰粉以真材实料和传统风味赢得了口碑,高峰期日销千碗,外摆30张桌子,工人多达15名。
老城记忆与“铁粉”情怀
“人家娃娃都读初中了,我还在卖冰粉。”魏成芳笑中带泪。25年来,她的冰粉成了郫都人夏天的“仪式感”。老顾客带着孩子光顾,念叨着“小时候爸妈带我来,现在轮到我带娃来”,年轻人从新城区专程开车回来,只为一口“童年的味道”。甚至有外国游客跟风来打卡,更是竖起大拇指,称这是“最地道的四川甜品”。
但随着城市发展,老城区人口外迁,生意逐渐冷清。“很长一段时间,全靠老顾客带人来。”魏成芳坦言,面对新兴冰粉店的冲击,自己一度很焦虑,但最终选择坚守传统。“手工冰粉有气泡,红糖醪糟是灵魂,不能为了花样丢了根本。”不过,她也与时俱进,增加了土豆、凉面等小吃,并让儿子张泽灿加入经营,为老店注入新活力。
二代接班:传统与创新的碰撞
前两年,张泽灿辞去工作,接手魏成芳的冰粉摊。“小时候觉得有免费冰粉吃很幸福,现在才知道母亲多辛苦。”他坦言,最初对这份事业“有些排斥”,但看到母亲的不舍和老顾客的期待,他决定延续这份情怀。
与母亲的保守不同,张泽灿尝试拓宽赛道:推出美团外卖、拍摄短视频,甚至研发红豆、糍粑等新口味,但“老式冰粉”的定位让线上推广遇冷,“年轻人更喜欢花哨的‘网红冰粉’,但我们坚持健康、传统。”母子俩常因经营理念争执,却又彼此妥协——魏成芳默许儿子试水新品,张泽灿也保留着母亲最原始的红糖配方。
郫都夏日的“温度计”
魏记冰粉的营业周期,成了郫都人感知季节的特殊符号。每年4月前后开张,10月国庆节左右收摊,老顾客们戏称,“西大街的冰粉摊一开,夏天就到了;关门了,冬天也就不远了。”这种默契,让小店超越了商业意义,成为地方文化的载体。
如今,张泽灿计划“走出去”——既守住老店的老味道,又在新城区开拓分店,融合传统与创新。“我想让更多年轻人接受手工冰粉,也让老顾客无论搬到哪里都能找到我们。”而魏成芳则笑着总结,“卖冰粉是快乐的。看到大家吃得清凉,我心里也高兴。”
从谋生手段到情感寄托,魏记冰粉的故事,是郫都夏日经济的一个缩影。它讲述的不仅是一碗冰粉的创业史,更是一座城市对传统的眷恋与对新生的期待。正如张泽灿所说,“生意有起伏,但情怀不会凉。”
在郫都的这条老街上
甜蜜的滋味仍在延续
而夏天的故事
也永远未完待续
……
-END-
图文丨刘刚钰、许依杭、万莉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天府郫都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