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
洒在唐昌镇先锋村的柏油路上
村民王德芳正拿着扫帚
清扫院落前的落叶
“现在家家户户都争着当‘文明户’,我这把老骨头也不能落后!”
她笑着指向门楣上飘扬的流动红旗。这幅整洁有序的乡村图景,正是唐昌镇以“五清行动”为抓手,推动人居环境从“一时净”迈向“长效清”的生动缩影。
三级联动聚合力:从“独角戏”到“全民行动”
“过去整治环境靠干部‘吼’,现在靠机制‘走’。”唐昌镇党委书记张津指着墙上“1+3+N”责任体系图介绍。这个由镇党委双挂帅、9名镇领导包村、167名村干部包队、256名组干部包户的立体网络,将责任细化到“最后一米”。
在战旗村,村干部王友媛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责任清单:6月15日前完成村道两侧杂物清理,5月底前整改3处污水直排点……“每项任务都有时间表、路线图,完不成要被‘红黄蓝’三色预警。”王友媛介绍,这种对滞后村(社区)亮牌警示的督办机制,让连续两次黄牌的负责人面临约谈,倒逼责任落地。2024年以来,唐昌镇开展专项督查150余次,整改问题点位320余处。曾因垃圾清理不及时被亮黄牌的火花村,村党委书记带着党员突击队连夜奋战,三天内完成整改并建立长效保洁机制,最终逆袭成为“示范村”。
党员先锋队的带头作用更激发了全民参与的热情。22支队伍、5000余名党员先清理自家院落,再带动邻居行动。火花村党员赵志不仅拆除了自家违建,还义务当起“环境监督员”,每天骑电动车巡查;横山村通过200余场“坝坝会”凝聚共识,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环境变化的欣喜。唐昌镇创新推出的“积分制”更让参与有了“甜头”:村民清理垃圾、打捞河道漂浮物可兑换洗衣粉、食用油等物资。平乐村村民陈秀芳靠清理河道积攒200积分,换回一袋大米,“比谁家积分高,成了新时尚!”据统计,唐昌镇累计发放积分奖励物资8万元,群众参与率达90%,昔日的“要我干”彻底变成了“我要干”。
靶向施治提质效:从“面子美”到“里子实”
在安唐路沿线,挖掘机正对一处废弃猪圈进行拆除。“这里曾是‘脏乱差’的重灾区,现在要建成小游园。”唐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唐昌镇针对道路、水域、违建三大痛点,打出“清理、整治、提升”组合拳,让环境改善既见“颜值”更有“内涵”。
道路颜值提升战中,120处乱堆乱放被清理,2万平方米公共区域地坪重新铺设。竹唐路沿线,村民自发在房前屋后种满月季、三角梅,形成“一路一景”的花带长廊,走在路上仿佛穿行于花园。水域生态修复战则让河水“重见鱼虾”。护河队队员叶军和同伴用网兜打捞漂浮物,“现在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5%,黑臭水体动态清零,河水又能看见鱼了!”唐昌镇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,清掏水沟3.8万米,昔日的“臭水沟”成了村民散步的好去处。
违建治理更显“拆后重生”的智慧。唐昌镇拆除违建7000余平方米后,没有“一拆了之”,而是同步实施“拆后修复”——在原址新建16处停车位、小游园,甚至将一处废弃厂房改造成乡村书屋。“以前躲着走,现在抢着来。”大云村刘福群指着焕然一新的广场笑道。2024年以来,唐昌镇清垃圾、清污水、清杂物、清违建同步推进,整改问题点位320余处,道路整洁了、河水清澈了、闲置地变实用空间了,环境改善的“里子”比“面子”更扎实。
乡风浸润促长效:从“一时净”到“长久美”
走进沙河村周家院子,青砖黛瓦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,家家户户门前挂着“环境三包”责任牌。“我们制定了‘扫干净、摆整齐、养习惯’的村规民约,每月5日是‘环境整治日’。”沙河村党委书记宋川介绍,村里通过“周汇总、月评比”,评选出的“文明户”会挂上红色流动红旗,并在红白榜上公示。
然而,这种“软约束”催生了“硬改变”。留驾村组织孩子们用彩绘装饰垃圾箱,让环保理念在童趣中扎根;文昌宫社区的“老伙计”志愿队,每天巡查劝导不文明行为,成为一道流动风景线;典型引领更让好经验遍地开花,先锋村“打平伙”模式、平康村“环境整治大礼包”等做法,通过现场拉练会推广至全镇,150余个院落对标提升,形成“比学赶超”的热潮。
如今的唐昌镇,村民满意度从整治前的66%跃升至98%,“自觉清扫、主动维护”成新风尚。张津站在柏条河畔,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和两岸垂柳感慨道:“人居环境整治没有终点,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。”下一步,唐昌镇将深化“五清行动”,探索“智慧环卫”系统,通过物联网监控垃圾清运、污水排放;同时打造3条“生态+文旅”精品线路,串联战旗村的农耕体验、火花村的民宿集群与整治后的田园风光,让好环境真正变成“摇钱树”,让村民端稳“生态碗”。
在唐昌这方土地上
曾经堆满杂物的角落
成了小花园
臭气熏天的河道
重现清澈
“五清行动”的“绣花功夫”
正绣出一幅乡村振兴的
生态画卷
更绣出了
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
-完-
图文丨郭芯屹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天府郫都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