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是人类文明绵延传承的活态展示,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,推进文化自信自强。千年古蜀道,不仅是连接南北的交通动脉,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。循着米仓的艰险、荔枝的传奇,那些深植于古道血脉的非遗技艺,在匠人的掌心、百姓的生活里,闪耀着温润而坚韧的光芒,从古至今,历久弥新。今天的全媒体新闻行动《探寻古蜀道》我们继续出发,通过“五感”来解锁匠心非遗。
要探索米仓道上的宝藏非遗,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不容错过。
川陕渝联合报道组 四川台记者 黄诗璐:纵贯秦巴的米仓道,与金牛、荔枝二道共铸古蜀道上的“南三脊梁”,而阆中——这一蜀道上的“十字枢纽”,让秦巴风物与蜀川精粹在此碰撞,将南北技艺锻为独属阆中的非遗基因,至今跃动如初!
米仓道的故事,从一方透亮的皮影幕布后徐徐展开。
皮影戏(四川皮影戏)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彪:皮影的发源地,它是在陕西的渭南。我们的老祖先,他就把他们随身携带的手艺,通过官道带入到我们四川,根据我们四川的川戏、川北的灯戏,包括我们民间小调结合搬上舞台,老百姓就很喜欢,接地气,我们的皮影戏在过去就是我们现在的“坝坝电影”。
这移动的光影艺术,曾是米仓道上最受欢迎的“流动影院”!艺人们肩挑木箱,随商队辗转于险峻古道。每到驿站集镇,幕布一展,灯光一亮,锣鼓一响,三国豪情、市井百态便在方寸间生动演绎。
光影江湖的硝烟尚未散尽,一股穿越千年的酸香霸道地钻入鼻腔——保宁醋,正书写着蜀道上的嗅觉记忆。
阆中保宁醋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勇:相传当时(1618年)一个宫廷的醋师,叫索义廷,他从西安方向过来,(通过)以前的古蜀道官道来到阆中,看到这个地方水质比较好,小麦也比较盛产,就觉得应该是一个制醋的好地方,他当时在这个地方留下来就开始制醋了。
千年传承,保宁醋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酿造工艺,从选料到陈酿共7个环节、42道工序,其独门秘籍在于“中药制曲”。相传张飞镇守阆中七年,常以此醋解酒,同时供军中疗疾,所以保宁醋也是中国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药醋。
阆中保宁醋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勇:这条街就是我们还原当时醋坊街的一个原景。因为当时的物资也比较短缺,调味的东西也比较少,醋这一块在老百姓(生活)当中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醋香萦绕中,我们继续沿着米仓古道蜿蜒北上进入巴中,一阵歌声破空而来,荡出悠远回响。
“背二哥”在大巴山区大概有3000年的历史。他们长途跋涉于古道之上,背运粮草、武器、日常生活用品,为川陕、南北间的物资流通立下不朽功劳。每当他们在路上觉得辛苦难捱的时候,只要一起唱上几句山歌,疲惫就会一扫而光。
巴山背二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方昕:巴山背二哥是分(两方面)的话来说,一头说的是我们“巴山背二哥”,哥哥的“哥”。然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“巴山背二歌”,歌曲的“歌”,有他们离家时的故事和歌曲。
古道上沉重的背篓淡出了视线,可唱响大巴山筋骨的山歌从未消失,它一头扎进今天的新潮节奏里,老调子中奔涌着青春的心跳。
当背二哥的“声波导航”在山谷间萦绕,米仓道的险峻继续向北延伸出川到达汉中,在这里,一种柔韧的生命力,正在匠人指尖静静流淌。
川陕渝联合报道组 陕西台记者 陈雯婷:米仓道是古代“茶马古道”“盐铁古道”的重要分支,实现了南北物资的互补与流通。米仓道沿线也因此形成了很多商贸集镇,我现在所在的汉中南郑黄官镇就是其中之一,商贾往来,手工业在这里也随之繁荣,藤编的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产业。汉中藤编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,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,我身旁的这一副藤甲,就是根据《三国志》里的记载而复原出来的。
汉中藤编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陈良顺:藤甲,咱们《三国志》里面有详细的记载,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,孟获就带了3万藤甲兵,然后就把诸葛亮的10万大军打败了,后来咱们侦探回来禀报说是,孟获用的是藤甲,藤甲还要在桐油锅里面煮,缝隙里面都有厚厚的一层桐油,然后咱们刀砍在上面一弹就回来了,箭射到上面也是射不进去,就叫刀枪不入,渡江不沉。(如今)我们也在跟着市场不断地创新,研发一些新产品,藤编、竹编、棕编、扇编、草编。
在汉中这处蜀道枢纽,我们沿着另一条蜀道——荔枝道南下,行至达州。山间平地锣鼓喧天,当年迎亲嫁娶、庆贺商队平安、翻越天险,就靠它“烘托气氛”!
翻山铰子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段中发:据说一千多年以前,就有翻山铰子了,这个铰子主要用于就是喜事和喜庆结婚用,这名字来历就是过去(要走)很远很远的路,要翻山越岭去娶亲。这个动作就是翻山,翻一座山又一座山去娶亲。然后合在一起(就像)现在吃的饺子,就是一模一样的,我们的非遗就叫翻山铰子。
一路南行,来到泸州合江。这里除了盛产荔枝的甜蜜,也发酵出一味醇厚的舌尖非遗。
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陈思维:“赤水河,万古流,上酿酒,下酿油,油就是我们先市酱油。”
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陈思维:你看,这一片就是我们的大晒场,还有些缸子,比我的岁数还大点。我们的酱油要三年的“日晒夜露”才能取出来。
为了还原最纯正的酱油味,时至今日,先市酱油仍坚持手工酿造,这样的坚持让世代相传的技艺得到了继承和弘扬。
先市酱油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陈思维:老祖宗传承下来的东西,好东西,不可能说在我手里就丢了,我们交给年轻人,让年轻人去传承,一代一代地传下去,才要得。
如今,行走古蜀道,这些曾经维系生计、慰藉旅途的非遗技艺,正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。
进入暑期,王彪手中的皮影向外国友人演绎着张飞镇守阆中的豪情;杨勇缸中的醋曲进行着“微生物的对话”;巴山背二歌的号子声在剧场回响;赤水河畔,陈思维的古酱缸旁冒出新鲜面孔;达州的铰子正在排练着新的舞蹈招式……这一刻,古道不再遥远。我们与千年前行走于此的商旅、背夫、匠人,通过这一项项“脉动”着的非遗,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击掌。
四川旅游学院党委常委、副校长 王冲:蜀道,它本身是一条路,但是这条路它有很丰富的文化,所以它是一条文化走廊,通过蜀道文化的挖掘、提炼和做成旅游的业态,让游客来了以后,从观赏者到参与者、体验者,到最后变成我们文化的一个传播者。
这些深植蜀道肌理的非遗技艺,从历史深处走来,被今天的我们传承、欣赏,它们如无形纽带,链接千年时空,文化的血脉,由此源远流长、生生不息。
非遗技艺,传承匠心。米仓道和荔枝道上,除了孕育人文风华,还蕴藏着许多山珍野味,发展至今,已成为名扬天下的一张张名片,下一站,继续去乡村里尝鲜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四川观察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