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工业机器人领域,精密减速器素有“心脏部件”之称,其性能直接决定着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和使用寿命。这个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关键核心部件,其技术壁垒如今正被郫都区一家企业成功突破。
近日,记者走访成都中良川工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中良川工”)时了解到,该企业通过自主创新,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滚子包络精密减速器。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90度交错精密传动领域的技术空白,更凭借其创新性入选成都市首批“具有投资价值企业榜单”,成为全区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案例。
核心技术突破
填补国内空白的“零侧隙”创新
走进位于郫都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中良川工生产车间,机器运转声此起彼伏,技术人员正对一批即将交付的精密减速器进行最后调试。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部件,却承载着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“硬核实力”。
中良川工研发技术部负责人汪红明介绍道:
减速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,过去长期依赖进口。2017年,企业成功研发的零侧隙滚子包络技术实现了国内首创突破。这项技术的核心如同机械传动的“智慧密码”:用活动轴承替代传统传动齿轮齿部,既让传动效率提升40%至50%,又实现了严丝合缝的“零间隙传动”。
相较于传统减速器,滚子包络精密减速器的“独门绝技”不止于此:机械结构破解齿轮传动回差难题,让零侧隙传动从设想变为现实;滚子包络设计加持,理论传动效率稳稳站在95%以上;特殊蜗杆结构实现“小身材大能量”,轻松达成小体积与大传动比的兼容;优化的结构设计更是让产品承载能力与使用寿命大幅跃升,15000小时的超长寿命足以应对高强度工况。这一系列创新,成功填补了国内90度交错精密传动领域的空白,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。
中试平台架桥
让实验室成果跃向生产线
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,如何实现产业化才是更大的挑战。2024年,中良川工的高精密传动中试平台(以下简称“平台”)成为郫都区唯一获成都市立项资助的项目,平台聚焦技术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正为众多科技企业搭建跨越“死亡之谷”的桥梁。
“精确、快速、全面!”汪红明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了平台核心优势。作为成都唯一通过市级认定的中试平台,这里配备的高精度传感器,检测标准远超国标,为产品质量筑起坚固防线;能根据客户需求迅速适配测试方案,灵活响应市场变化;试验台更是全面覆盖减速器全部检测项目,不留任何技术盲区。最近,平台就助力某供应商的产品仅用一个半月便完成三轮迭代,较传统流程节省一半时间。
作为四川省装备制造领域的高水平中试基地,平台的服务版图十分广阔。它不仅提供精密加工服务,还通过“减速器性能测试平台”开展综合性能检测,特色服务涵盖为轴类回转零件提供精密加工,以及滚子包络蜗杆型面的粗精加工等。
中良川工制造部部长张倬介绍:
目前,平台一边与东北大学、成都理工大学、西华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,协助完成系列减速器的概念试制及性能检测服务,让科研智慧顺利走向产业;另一边则凭借自身资源,完成了10余种非开放性的产品试制、测试和迭代工作,为企业技术升级保驾护航。
如今,这个平台正逐渐形成强大的“创新磁场”:联合成飞集团等合作开发新型光电吊舱转台,推动技术在航空领域落地;为西北工业大学、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提供实验支持,助力科研探索向纵深发展。
扎根郫都提速
今年剑指1500万元营收目标
从几人创业团队,到如今手握40余项国际国内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,中良川工的成长轨迹与郫都的创新生态密不可分。选择郫都,既源于地方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,也得益于产业生态的协同优势。
在企业负责人看来:
从政策支持到产业链配套,郫都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最佳土壤。这里完善的产业链配套、高效的政务服务,为企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沃土。如今,中良川工以“零侧隙滚子包络超精密减速器”为战略核心,产品线已覆盖工业机器人、轨道交通、航空航天、通讯设施以及智能制造等多个关键领域。
今年,中良川工定下清晰的发展目标:小批量投放数控机床转台与电动执行机构领域,探索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领域的应用,力争实现1500万元营业收入。从上半年的“成绩单”来看,企业正稳步朝着目标前进:已与某机床公司达成合作,一款产品顺利完成预验收;电动执行机构方面,向贵州一电机企业的首批交样工作也已完成。
随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,中良川工的产品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宽。企业将继续依托郫都区的创新资源,深耕精密传动技术,为“科创高地、锦绣郫都”建设和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贡献力量。
-END-
图文丨邓虹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天府郫都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