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5日,郫都区应急局组织在下穿隧道(未使用段)和桤木河河道,对前期储备的L型防洪挡板进行实用效果测试。
在下穿隧道口,几名应急队员不慌不忙,快速拼装起一块块L型红色挡板。短短5分钟,一道坚固的防洪屏障平地而起,将水流牢牢挡在隧道之外。
与印象中笨重的防汛装备截然不同,这款挡板堪称“轻量级选手”。“一块也就六七斤重!”现场应急队员单手轻松拎起一块演示。区应急局指挥救援和预案管理科科长周明磊介绍,在同样宽约9米的下穿隧道,若堆码传统沙袋达到同等防洪高度,需5至6人耗时超10分钟。而使用该挡板,仅需两人协作,时间压缩至5分钟,效率翻倍。
轻,却不弱。在桤木河河道测试中,面对湍急水流,挡板展现出令人安心的“硬实力”。原本40厘米深的河道,加装挡板后,受保护区域水位显著下降约20厘米,任凭水流冲击,挡板稳如磐石。“没有发生折断、倾覆,其强度完全满足防洪要求。”区应急局指挥救援和预案管理科科长周明磊告诉记者,其独特L型设计能有效实现阻流分流,在地下车库入口、下穿隧道、临河道路等易涝点都能派上大用场。
据悉,目前郫都区已储备该型挡板600余块,在去年9月的基层应急队伍技能比武上,便增设了L型挡板组装专项科目。今年5至7月首轮装备集训中,挡板与浮艇泵等新式装备更是训练重点。从仓库储备到技能普及,一套围绕“新武器”的防汛能力建设体系正在郫都加速形成。
记者 蔡延 实习记者 李洁 江茜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天府郫都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