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志新语丨四川有朵改变世界的“悬崖之花”

图片


1903年7月,岷江河谷暴雨初歇,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·亨利·威尔逊正踩着湿滑的崖壁向上攀爬。忽然,一阵山风掠过崖壁,他抬头望去——数百朵白色喇叭状的花朵在乱石间傲然绽放,花瓣边缘晕染着淡紫色,宛若被阳光镀上了一层光晕。这株后来被命名为“帝王百合”的岷江百合,就这样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惊鸿一瞥。


图片


1900年初到四川时,威尔逊为寻找珍稀植物珙桐不慎摔断了肋骨。当地药农告诉他,岷江上游的悬崖上长着一种“比菩萨莲花还香”的花,只有攀岩的采药人才见过。


三年后,威尔逊带着雇来的数名当地向导深入汶川峡谷。每天清晨,向导们腰系麻绳悬在崖壁上,用弯刀劈开荆棘,威尔逊则在崖底仰头记录:“它们扎根在石缝里,根茎像铁丝般坚韧,哪怕只有一丁点泥土也能开花。”他发现这种百合能长到一人多高,在干旱贫瘠的河谷里,简直是大自然的奇迹。


1910年的引种之旅堪称传奇。威尔逊提前半年雇人在河谷标记了6000多株百合,计划秋季挖取鳞茎。可当他们带着装满鳞茎的木箱返程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山崩阻断了归途。混乱中,威尔逊被滚落的石块压断了右腿。这次意外让他落下终身残疾,他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—“百合瘸子”。


最终,在助手们的帮助下,威尔逊采集的1.3万颗鳞茎中有8000颗成功运回美国。1912年春天,当第一株岷江百合在波士顿植物园绽放时,整个园艺界为之轰动——它不仅耐寒耐旱,花瓣里还藏着惊人的秘密:一种能抵抗百合花叶病毒的天然抗体。


图片

开在悬崖上的岷江百合 图据成都市植物园

图片


那时的欧洲,正为百合的凋零而哀叹。19世纪末,荷兰花田里的百合突然成片枯萎,叶片布满黄斑,花苞未及绽放就已腐烂。这种花叶病毒如瘟疫般肆虐,法国南部的球茎农场倒闭了七成,甚至有专家悲观预言:“不出十年,欧洲将再无观赏百合可寻。”


转机出现在1913年。英国园艺家将岷江百合与欧洲卷丹百合杂交,惊喜地发现其后代既保留了卷丹的艳丽色彩,又继承了岷江百合的抗病基因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杂交百合不仅花期提前,开花量更是翻了一番。敏锐的荷兰人最先捕捉到这一商机。他们以岷江百合为母本,培育出“西伯利亚”“索邦”等新品种,这些百合不仅抗病性强,更能适应从北欧到南非的多样气候。


到20世纪30年代,欧洲百合产业重焕生机。为表纪念,荷兰人将岷江百合的图案镌刻在球茎协会的徽章上。如今,全球花店的每一束百合,几乎都流淌着岷江百合的“血脉”。正如英国园艺专家克里斯托弗·劳埃德所言:“若非当年从四川悬崖上采集的那些鳞茎,今天我们或许只能在博物馆里凭吊百合标本。”正因如此,岷江百合被誉为“四川赠予世界的礼物”。


图片


在四川这片故土上,岷江百合的命运曾历经波折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盗挖者循着威尔逊当年的足迹进山,将岷江百合的鳞茎贩卖给苗圃,导致野生种群数量锐减。直到2010年,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沿岷江徒步数日,终于在茂县一处悬崖上重新发现了成片的岷江百合野生群落。


如今,这朵“悬崖精灵”早已走进城市。在成都文化公园的草坪上,它们与虞美人相映成趣;三环路的隔离带里,1.5米高的花茎在车流旁摇曳。金堂鲜花山谷的主人用10年时间收集了5万株岷江百合,每年6月,白色花海沿着山谷铺展,就像把当年威尔逊看见的绝壁风光搬进了平原。


今年5月,岷江百合首次规模化应用于成都的城市绿化,在天府大道金融城段、三环路琉璃立交等节点形成立体花境。其近2米高的挺拔植株与矮牵牛、孔雀草搭配,呈现出“蜀地百合长廊”的迷人景致。


最动人的是汶川的“百合课堂”。当地孩子跟着科研人员认识这种花:“它们的根能抓住岩石,就像我们的祖先在峡谷里扎下根来。”现在,羌族绣娘会把岷江百合图案绣在围裙上,民宿老板用百合花瓣泡茶、炒菜招待客人——这朵曾改变世界的花,正在蜀地绽放出新的生命力。


图片


本期话题

你听过岷江百合的传说吗?评论区聊聊~


撰文/尚大峰

编辑/梁庆 责编/谢梦 马艳琳 审核/姜明
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四川日报报业集团】

成都全城再生资源回收,详情咨询电话:18782191329。欢迎垂询。https://www.ronh.cn/2241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为您推荐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8782191329

电话咨询获取优惠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