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郫都,科技创新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“孤芳自赏”。作为四川省和成都市首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重要承载地,这片土地上21所大中专院校、25万名在校学生孕育的创新火花,正亟待一条通往市场的“快车道”。
而蜂鸟智造(成都)科技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蜂鸟智造”),正是郫都区精心培育的“桥梁搭建者”。近日,企业成功入选2025年第二批四川省科技创新券拟入库服务机构,其市场化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获官方认可,为更多硬科技企业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中试破“谷”
为科技成果转化筑牢“硬支撑”
中试(中间试验)被视作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,也是横亘在实验室与市场之间的“死亡之谷”。2018年落户郫都区的蜂鸟智造,敏锐捕捉到这一行业痛点,将“中试加速能力”锻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。
走进蜂鸟智造郫都区基地,多条中试生产线正有序运转,工作人员忙碌而专注。常规自动化及半自动化产线、暗室等专业场地一应俱全。
蜂鸟智造项目总监谢雨峰谈道:
企业不用自建生产线,在这里就能完成产品定型、工艺优化和可靠性验证。
目前,公司在成都、西安等地的生产基地总面积已近2万平方米,可满足多样化中试需求。
更让客户安心的是,蜂鸟智造提供的不只是“场地+设备”的基础服务,还有贯穿中试全流程的“深度陪伴式指导”。其工程师团队凭借丰富的工程化经验,精准破解企业试制中的各类技术卡点,全方位扫清硬科技产品走向市场的技术障碍。
谢雨峰说:
困难的不是解决问题,而是发现问题。团队通过完善的新品导入流程,对每个环节严格把控、控制变量,帮助客户找到产品潜在隐患,再经反复测试验证,确保中试成果能平稳衔接量产,让“实验室成果”真正具备“市场基因”。
跨域赋能提速
中试线为产品迭代“加码”
在蜂鸟智造的中试生产线上,创新正跨越多个领域蓬勃生长。一款印着多国质量认证标志的户外加气设备,正处于第四代迭代测试阶段。
谢雨峰拿起设备介绍:
这是主打出口的产品,国内少见,主要给皮筏、汽艇、冲浪板等水上装备快速充气。
选择这个项目,正是因为其市场特性——在国外属于快消品,每年都要迭代新功能、新创意应对旺季消费。
不同于传统流程“研发完再认证”的模式,蜂鸟智造在产品完成设计验证测试(DVT)确定版本后,就同步启动认证申请,等量产时只需优化工艺和质量,大幅压缩上市周期。
谢雨峰满是自信讲道:
现在这款设备订单稳定,客户特别认可我们的迭代效率。
这样的成功案例,在蜂鸟智造的履历中并不鲜见:与四川大学合作的呼吸式捕蚊机,仅用半年就把蔬菜大棚新材料变成“全球首款自然空气诱蚊设备”,诱捕率达99.99%,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,在大运村、赛场投放后有效减少蚊虫滋扰,累计销售近2000台;还有曾因“小单被拒”的炒菜机器人,在蜂鸟智造中试赋能下,历经13个月攻克了川菜“温度曲线精准控制”难题,且完整生产周期均在郫都完成,最终使产品成功走向市场。目前该产品已迭代至第五代,现已落地成都30多家门店、投用超百台。
眼下,蜂鸟智造更紧跟行业浪潮,将中试服务延伸至AI领域。
谢雨峰透露:
主要以机器人为切入点,聚焦人形机器人、商用服务机器人、仿生机器狗等品类。目前已推进多个高潜力合作项目,部分成果进入实际落地阶段。
政企协同育生态
打通产业化“最后一公里”
蜂鸟智造的“转化力”,远不止中试这一环。对硬件创业公司来说,找靠谱且成本合理的供应链厂商,难度不亚于中试。为此,蜂鸟智造依托多年行业积累,搭建起覆盖元器件采购、PCBA制板、精密加工、模具注塑、产品组装的“精准供应链服务体系”,真正打通产业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如今,企业已形成“概念验证-中试熟化-检验检测-科技投资-产业孵化-人才培育”的全链条服务体系;2023年投用的自建检测中心,硬件投入超2000万元,拥有CNAS实验室认可、ISO27001信息安全认证等资质。截至目前,蜂鸟智造已为500余家单位开展服务项目超1500个,助推300多件产品量产上市,发起并管理国内首支由中试平台运营的成果转化创投基金、首期规模1亿元,加速创新产品“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”。
科技创新离不开优质的发展环境与产业生态滋养,蜂鸟智造的亮眼成绩单,正是郫都区创新沃土培育的成果。作为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重要承载地,郫都区不仅坐拥雄厚产业基础,更通过政企协同发力,构建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。目前,全区已累计建成蜂鸟智造、中良川工等5个省、市级中试服务平台,以及18个孵化机构,为区域内创新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提供了全方位支撑。
蜂鸟智造董事长田勇坦言:
成都的政策很接地气,切实帮我们解决了部分运营成本问题。正是郫都区的产业政策和创新氛围,让企业更有信心深耕中试行业。未来,蜂鸟智造将深化概念验证、中试验证、检验检测、人才培养、投资及孵化等全周期服务,加速创新产品“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”。
-END-
图文丨邓虹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天府郫都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