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5日,郫都区首家综合性“爱心驿站”正式揭牌启动。作为成都市民政局2025年重点民生实事项目,该驿站集应急救助、便民服务、政策宣传咨询、慈善文化传播于一体,以“24小时智能监控+日间专人值守”双模式运行,旨在为临时遇困人员提供“兜底式”关怀,成为郫都区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创新实践。
区位赋能:文旅动脉上的救助“灯塔”
“爱心驿站”选址于郫筒街道望丛祠地铁站换乘核心区,毗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丛祠景区,占据着郫都区文旅交通的“心脏”位置。据悉,该区域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,节假日单日客流峰值可达3万人次。庞大流动人口背后,隐藏着临时遇困者的无助瞬间——务工不着的外来人员、手机没电的外卖骑手、财物遗失的游客、突发不适的环卫工人……
驿站的诞生直击痛点。“我们调研发现,望丛祠周边救助需求较高,但此前缺乏标准化服务点。”郫都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驿站的建成,可以更好地满足临时遇困人员饮水、休息、补给、应急等救助帮扶需求,填补了城市公共服务在交通枢纽和文旅场景中的‘最后一公里’缺口。”
多元服务:从应急救助到心灵港湾
走进“爱心驿站”,精细化设计令人耳目一新:基础保障区配备食物、饮水机、微波炉、冰箱、应急医药箱,满足温饱与急救需求;智能服务角设置充电设备、共享工具柜,24小时智能监控系统保障夜间安全;文化驿站区的书架和活动桌,为定期开展的公益课堂以及民政救助、工会帮扶等政策咨询宣传预留空间。
“它超越了传统“休息站”的概念。”爱心驿站负责人杨千柔介绍,驿站采用“双轨运营模式”,白天由工作人员、社区社工、志愿者轮值,提供心理疏导、法律援助、就业帮扶、寻亲登记等个性化服务,夜间智能设备持续运转,同时24小时救助电话“不打烊”,第一时间回应群众诉求。
爱心启航:构建共治共享“公益生态圈”
启动仪式现场,郫都区民政局、区总工会、区慈善会、郫筒街道民生办及望丛社区相关负责人共同为驿站揭牌。仪式后,一场以“温情传递·爱心启航”为主题的社区服务成果展拉开帷幕,现场精心布置了展示区域,通过图片+实物的形式,全方位呈现了社区在活动服务、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丰硕成果,吸引众多社区居民积极参与。
政策宣传区工作人员详细地为大家讲解慈善救助、残疾人保障、临时遇困人员救助等相关政策,解答群众的疑问;专业医生团队展开现场义诊,为群众提供免费健康筛查与健康咨询;最热闹的当属手工互动区,社区居民与志愿者共同制作完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,慈善文化通过互动悄然渗透。
小小驿站,承载着大大的温暖。“郫都爱心驿站”的正式启用,标志着社会公益服务和帮扶行动进入了实质性落地阶段,也意味着对临时遇困群体的关怀从规划走向了常态化、规范化的服务供给。“未来,我们将以此驿站为重要载体,有效整合社区资源,为群众提供多元化服务,让公共服务既暖心又高效,真正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‘连心桥’。”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记者手记:
当文旅枢纽的喧嚣与驿站的温情交织,当政府主导的"大政策"落地为群众可感可及的"小幸福",郫都爱心驿站的启用,不仅是一个空间的落成,更是一座城市对"人民至上"理念的生动诠释。其选址于地铁换乘枢纽而非传统社区中心,凸显公共服务向流动性痛点的精准延伸;而政社联动模式,则呼应了成都建设“全龄友好包容社会”的深层逻辑。在这里,每一杯热水、每一句问候、每一次援助,都在编织着一张覆盖全城的温暖网络。
记者 雷茜
本篇文章来源于【天府郫都】